当前位置:物业房屋租赁管理系统平台 > 物业管理 >
住房普查缺失20余年 保障房或应以房养房
时间:2012-08-08 00:00 来源: 作者: 点击: 次
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7日发布《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》报告提出,当前我国保障房建设中存在顶层设计不够、供需矛盾突出、地方政府不够积极、管理工作亟待规范等问题。
也有专家指出,保障房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城市化的推进速度,也要估计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承受能力。
二十余年没有住房普查
该报告指出,在推进保障房建设过程中,我国的基础工作不扎实,没有对城镇住房存量和居民居住条件进行普查,基本情况还不甚明了,许多决策存在拍脑袋的嫌疑,更无法据此制定科学的长远住房保障规划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国曾进行过一次全国住房普查,之后,住房领域内大规模的家底摸查已中断了20余年。此前也曾有学者多次建议进行住房普查,摸清家底。
除基数数据不明外,上述报告还指出,我国保障性住房作为应急性措施,采取边探索、边设计、边建设的方式,目标和任务经常变动。地方政府有时无所适从,群众也经常摸不着头脑。
而与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相比,地方政府不够积极主动。“保障性住房见效慢,周期长,不符合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。地方政府往往注重商品房市场发展,忽视保障性住房建设,被动执行中央确定的保障性住房政策。”报告称。
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当日也表示,中国保障房到底应该怎么做?做到什么样的程度?这些问题需要一个顶层设计。
中国政府一度决定“十二五”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,并于2011年开工1000万套,不过在随后的2012年下调了建设目标至700万套。此外,官方也放风称中期评估保障房建设计划,可能对数量进行调整。
对于保障房的最优规模,平新乔认为,既然保障房的财力保障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力,尤其是土地财政的规模,那么就不能“杀鸡取卵”,用打压商品房市场,打压土地财政的手段来扩建保障房。如果保障房占整个供房比例太高,比如土地增量一半以上给了保障房,土地出让金就会下降,政府收入就会减少,建设保障房的资金链就会断裂,保障房建设的财力就会成为“无保障”。
平新乔表示,从长远看,为使得保障房建设可持续,应该走“以房养房,以地养地”的道理,即以发展商品房市场获得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来建设保障房。